揭秘千古第一禁书《商君书》
要了解几千年来人们被奴役和苦难的根源,商君书这本书不得不提。在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商君书被列为天下第一禁书,严禁在民间流传。但在封建帝王手里,他是被反复研读的珍贵资料,在这本书中,没有赤裸裸的攻击言论,但读者却能明显感受到本书作者对普通百姓的提防与鄙视。这本书没有一句恶毒的讽刺,但普通百姓读完后依然能感到脊背发凉。因为这本书的核心理念将你我这些寻常百姓的本性刻画的一文不值,视为可以被操控的棋子。并且在战术上,他还对封建帝王提出操控百姓的具体执行方案。所以,自秦朝以后,盲从和奴性就像一颗种子,在古人心中生根发芽,久久难以斩断。
商君书是商鞅法家思想的汇编,其核心内容讲的是帝王的治国之术。商鞅主张帝王如何治国呢?简单来说,商鞅主张的帝王治国之道在于弱民强国。商君书提出,国家与百姓是矛盾的关系,人民强大则国家虚弱,想要国家强大,则必须削弱人民。要想秦国强大,那秦王就要削弱百姓。那商鞅主张帝王应该怎么做呢?
在商君书里,商鞅提出了帝王治理百姓的驭民五术,这五术分别是愚民、弱民、贫民、疲民、辱民。我们来逐条分析一下商君书的驭民五术,首先愚的目的是让人们成为愚昧无知,没有独立思想,只会盲从只会劳作的生产机器。商君书认为人民的作用要统一到2件事情上来,和平时期努力种田劳作,为朝廷创造财富。战争时期则竭力杀敌保卫君上,除此之外的一切行为都是多余的。
曾经商鞅的立木维新最为人称道,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金50金。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最后有个人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50金立木为信。这件事细思极恐,商鞅故意设置这样一个荒唐的、不合常理的情景,看似其目的是要向人们证明帝王的政策言出必行,其实是用一种荒唐的、不合情理的情节来向人民立威。只要是帝王的政令,不管多么荒唐,人民也不必疑惑犹豫,照做就是。其实,商鞅不是驱民新政,而是驱民盲从,人民只需要听命行事,不需要自我思考,不需要用理性判断这件事是不是合理。所以,商鞅的立木不是唯心,而是在否定人民的基本理性,让人民的理性让位于对帝王政策的盲从。不仅如此,对于帝王的政策,人民还不得已。
根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商鞅刚开始变法时要颁布一些法律。起初秦国有人说这些法律不好,也有秦人说这些法律很好,商鞅把这些人都流放了。后来谁也不敢评论帝王的政令了。这是什么?这是告诉民众,政府颁布的政令,民不得议,不但不可以批评,表扬也不可以。最终,人民对帝王颁布的政令全盘接受,不再思考是对是错,真真切切达到了盲从的地步。
同时,商鞅认为人民读书尤其多余,知道了太多不该知道的,就会去做一些不该做的。于是,他就先把一批经典思想书籍给禁了。他把最早的教科书礼乐诗书列为六诗之首,把他们看成是亡国之所。只要人们没书看,就不会胡思乱想,就会安心务农。同时,他还提出禁止儒生、世卿大夫游学授业,尽最大可能闭塞人们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
驭民五术的第二条是弱民,他指的是从客观条件上让人民没有反抗和威胁能力,绝对的暴力带来绝对的服从。受制于当时的科技水平,朝廷的武力上限无法快速提高,那只有把普通百姓的武力下限降低,所以除了农具之外,百姓是被严格限制拥有铁器和铜器的。商鞅的弱民之术被后来的秦始皇发挥到了极致。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全国大量的武器收缴起来加以销毁,铸成12个金人,每个金人重45万公斤。
驭民五术的第三条是贫民,商君书主张在保证百姓生存的最低下限之外,掠夺人民手里的一切剩余财富,所谓饱暖思淫欲,商君书认为普通人衣食无忧,不但会失去奋斗的动力,还可能滋生邪恶的想法。为此,商鞅的变法使秦国建立了严苛繁杂的赋税制度,仅佃租和口赋两项加起来就占一年收成的3分之2。根据汉书记载,秦朝时期,不论人民实际拥有土地多少,一律按照朝廷认为每人应有的土地亩数征收。即便农民可能因为天灾人祸导致手里的土地已经没有收成,但应该上交的粮食一斤也不能少。除了相对固定的佃租和口赋外,还有杂赋这种纯看帝王心情的临时征税。比如今年风调雨顺,收成不错,但人民要多交一份,以感谢皇恩浩荡。如果今年有旱涝、病荒这些自然灾害,但人民也要多交一份,好让朝廷修河开渠,亡羊补牢。
商君书的垦令篇核心内容是八个字,全民皆农,灭绝百业。灭绝的百业中,商业首当其冲。比如在税收的措施上加重商品税,使得酒肉的税额比成本高十倍,这就直接萎缩了商品市场,即使有买卖,利润也极度单薄。垦令篇提出了废逆旅的政策,就是废除旅店,禁止旅行和游民。而易山则就是将山川湖泽等自然资源收归国有,禁止农民以此谋生。贫的最终目标是一直到榨干人民最后一口余粮为止。而正因为人民有精神上的贫瘠,已经被愚过了,所以不会思考贫有什么问题,只要有一口气在,就不会尝试做出任何的改变。世世代代按照帝王划定的路线,浑浑噩噩的走完一生。驭民五术的第四条是疲,疲的具体做法,是用繁重的摇椅来榨干人的体力和精力。
秦在一统六国之后,短短十几年间完成了多项浩大的工程,动用的人力相当可观。据记载,修长城征用人数40万,修建阿房宫征用七十余万人,通直道、驰道、水路等每次调用上万人是常有的事。徭役是没有任何报酬的,百姓甚至自备粮食、工具,并且被征用的人多为青壮年。这些家庭主要劳动力没办法在自家的田地耕种,而是要外出数年,免费为帝王打工。运气好的留下一身伤病归来,运气不好的早早丢掉性命。孟姜女哭长城讲的就是这期间发生的一个悲剧。虽说是民间传说故事,但能长久流传,说明是由普遍的现实案例为原型发展成的一个故事。由此可见秦国徭役的严厉苛刻。驭民五术的第五条是辱民,用现代流行的话说,这就是pua啊,而且是商君书中提出的有强大的国家机器,对人民进行无差别的系统性压迫呀。
在出土的秦简上有这样的规定,农民在耕地时,眼睛不能乱看,而耳朵不能乱听,嘴巴不能乱说。类似蒙着眼睛拉磨的驴,把人看作牲畜一般。如果农户家养的牛比较消瘦,人就要受刑,轻则皮开肉绽,重则一命呜呼。
商君书主张消灭私人空间,造成一个透明的社会,让每个人都处在帝王的政府和他人的严密监视之下。商鞅搞户籍制度,让居民们互相纠察,互相监视。告发奸人,予以重赏。不告发奸人,加以重罚。什伍之内,一人有罪,他人连带有罪。如在战争中不勇敢,本人处死,父母、兄弟、妻子连坐。商君书禁使篇提出:至治,夫妻、交友不能相为弃恶盖非,而不害于亲,民人不能相为隐,连夫妻朋友都要相互告发,而不为亲情所动,真是绝对透明的集权统治。这是一个何等可怕的情景,帝王居坐在龙椅之上,如同盘踞在蛛网中心的蜘蛛,这个蛛网上的任何一点轻微的信息,都会被他敏锐地捕捉到。
此外,商君书中还提到,应该废除一切形式上的享受,音乐、歌舞、装饰品等最好全部一禁了之,彻底将人工具化,如此目的是什么呢?商君书弱民篇提出: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人格上卑微屈辱,没有尊严,则会以官公爵为贵。精神上怯懦虚弱,没有生机,便会敬畏当官的。这样的结果就是百姓只能在官爵者面前摇尾乞怜,对其既羡慕敬畏,又会想挤破脑袋跻身他们的行列。如此看来,这种赤裸裸的致命理论令人不寒而栗。庄子在马蹄篇中以马喻人马,天性奔放自由,桀骜不驯。庄子竭力挽护着私人空间和私人生活,而商君书则在不遗余力地挤压着私人空间,限制了个人的能力,把普通人定性为比牲畜还要低贱的社会燃料。
我们不禁要问,商君书提出这样思想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商君书的最终目标说民篇中有这样一段话,用善,则民亲其亲;任奸,则民亲其制。商鞅认为,用善政来治理百姓,则百姓就会亲近其亲人。反之,用术来治理百姓,则百姓会依赖国家。从这里可以看出,商君书认为对待百姓不能用善政,否则百姓只会亲近自己的亲人而远离国家。他把百姓的幸福放在与国家有天然矛盾的对立面,说民篇接着提出:民胜其政,国弱;政胜其民,兵强。商殃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国强,他对人民的幸福并不在意,而他又认定国强与人民幸福是矛盾的,于是为了强国,他必然要弱民。民弱之后,国家就更容易控制人民。
用现代的话说,情感勒索或者恩情论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个问题。有人用一个例子来解释恩情论。一个人好好的在岸边待着,过来一个人一脚把他踹到水里去,水里的人大声呼救,祈求这人伸出援手,然后这人把他救上岸来,从此以后,这人便对他有恩。被救者需要对施救者感恩,百依百顺,沦为人格上的附庸。听起来是不是特别熟悉?在当代职场和家庭中,情感勒索仍处处可见。比如工作中很常见的满勤奖和绩效工资,实际上就是把一笔应该属于你的钱扣下来,再通过额外奖励的方式给你,达到让你不敢请假、不敢犯错、不敢松懈的目的。
在家庭中,情感勒索更为常见。一些父母喜欢说,我含辛茹苦把你养大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你怎么不听我话,为什么要顶嘴?而事实上,为了传宗接代,父母未经孩子允许就将他带到这个充满挑战的世界上,而孩子的到来也给父母带来了很多欢乐。开明的父母会把养育孩子看成义务和责任,而非是给孩子的恩惠或施舍,并期待回报。事实上,如果父母抱着履行责任的态度,孩子往往能健康成长,并且感恩父母。而父母抱着施舍恩情的追求回报的态度去教育子女,那子女往往是越来越逆反。商君书中的理论就像是把所有人民都推下水,再偶尔往水里丢一些食物,久而久之,拿到食物的人就会感恩戴德,时间一久,他们甚至已经忘记在岸上是什么感觉了,仿佛他们生来就在水里泡着一般。对于这些人,只需要维持着,偶尔给他们发一些食物,他们就会知足,再也不会幻想能够回到岸上。
其实,商君书理解的强国不是为了保护人民,而是为了战胜他国,他只相信武力征服,他们对国家强大的理解也是单一的。武力强大强国的目的就在于建立一个绝对一元化的社会,使社会结构垂直化,社会生活单调化,由一个绝对中心控制。封建王朝把商君书的治国思想奉为圭臬,用了2000年都不肯扔。还有一个原因在于此治国方法实施的成本低,因为满足人不断的需求很难,但低成本的降低人的需求更容易,封建社会生产力落后,科技自然没法跟上人的需求增长。同时,封建帝王在主观上也完全不希望科技进步。唐宋时期,科举考试还有医学、天文、算术等科目,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便被严格限制在四书五经上。因为科技发展带来的生产力进步与封建帝王的专制统治之间是矛盾的,是他们无法承受的,所以任何发展的苗头都会被熄灭。
那么商君书推崇的思想最终成就了谁呢?是商鞅的治国抱负吗?还是封建帝王商君书到底成就了谁?
最初商鞅为了实现自己的治国抱负,他入秦以后与秦孝公的前两次会见都不招待见,直到第三次宾主双方才找到感觉。第四次见面,秦孝公才有相见恨晚之感。商鞅前面两次是以所谓的帝道王道说服秦孝公,但秦孝公一点都不感兴趣,只要是道,他都不感兴趣,他只要术,也就是富国强兵之术。不过鬼谷子的驭人之术,你应该能发现,商鞅与秦孝公之间的几次交锋,不过是互相试探,以真正摸清秦孝公的意图。秦孝公重视用奖功利,尚武好战,他不在乎什么天道,只在乎如何强国。于是商鞅提出,为了富国强兵,战胜他国,需要全面垄断,控制和调动社会资源,由一个绝对中心控制,那就是秦王。这个观点迎合了秦王的心思。这种运用国家机器,强制性地把全民意志高度统一到秦王强国目标上来的做法,确实可以极大的调动和控制社会资源为其目标服务。
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说有个估计,秦国的军人成功动员了其国家总人口的8%到20%,而古罗马共和国仅1%,希腊提洛同盟仅5.2%,欧洲早期更低。商鞅以商俊舒为思想的变法成就了谁?熟悉历史的都知道,受到贵族乌海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商鞅被车裂而死,商鞅亡大秦兴。虽然商鞅本人失败了,但他的政策却在秦国取得了成功,秦国终于灭尽六国,一统天下。
秦国灭了六国,到底是谁的成功?六国当然失败了,六国的老百姓从此必须忍受更加残暴的政权,老百姓也失败了。那么秦国的成功是秦国百姓的成功吗?他们获得了什么呢?是什伍连坐?是轻罪重刑?是动辄就没为官婢,还是战陷即全家为奴。这样看来只有秦王的嬴氏一家赢了。
但是为巩固商君书倡导的帝王集权,秦二世即位后,在咸阳杀死公子12人,在杜县车裂公主10人,公子高为保妻子,自请殉葬始皇帝,始皇帝嬴氏一姓也被杀的差不多了,秦二世一个人赢了吗?我们再稍微耐心一点,只要再等两年。两年后,秦二世被赵高杀了,再后来,赵高被嬴婴杀害,嬴婴为秦王。46天后,项羽来了,嬴婴被项羽杀害。
商君书带来的最后结果是所有的人都输了,这是为什么呢?商鞅把秦国变成了强大的秦国,商君书推崇的只有强大,没有文明。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帝王集权的封建王朝,结束了之前的分封制。
商君书的目标是强国,是把秦国变成战国。商鞅的眼里没有百姓,百姓只是强大而野蛮的战国炮灰。在商鞅对普通民众的藐视、漠视、歧视里,暗含着他自己未来的命运,暗含着在他的理念下成长壮大的秦国秦王朝的命运。是的,商君书从来不在乎人民的幸福,他只追求国家的强大,他抹杀一切个体意志,只为完成帝王一人的抱负。这样的强国真的强吗?什么是真正的强国?到底是民弱则国强,还是民强则国强?有幸的是,作为后来人,这些我们都看到了,但是我们真的明白了吗?